EN
SDG15 陆地生物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分区(2020)

  对应目标:15.1 2020年,根据国际协议规定的义务,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陆地和内陆的淡水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湿地、山地和旱地)及其服务。

    
成果要点

      提出中国为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3类分区的划分标准和方案。

    生物多样性的压力、状态与响应在3类分区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分区1(城市与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压力大,分区2(共享景观)的生物多样性高,而分区3(大面积荒野)的保护力度高。在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空间配置的方案。

 

1. 案例背景 

    SDG 15强调促进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对自然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United Nations, 2015)。自然保护行动受制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因此,制定因地制宜的保护政策对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Locke等(2019)提出全球3类分区的保护管理措施。该方案将全球划分为3类分区:分区1城市与农田(Cities and Farms),分区2共享景观(Shared Landscapes)和分区3大面积荒野(Large Wild Areas),并提出3类分区的不同保护管理对策,为不同地区制定适宜的差异化保护管理政策提供了新的框架。本案例基于全球3类分区的理论框架,制定了中国3类分区的划分标准和方案,并进一步地采用生物多样性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了3类分区的特点,然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空间上优化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对策建议。

2. 所用数据

    案例使用了人口、土地利用、净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碳、高等植物及动物分布、自然保护区边界、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等一系列数据(表1)。

    表1 案例所用地球大数据
    
3. 方法介绍

    将中国陆地划分为1 km×1 km的网格(除去主要内陆湖泊等水体),3类分区的划分标准如下。分别计算反映生物多样性压力-状态-响应的各项数据指标在3类分区中的分布,对总人口求总和,对其他指标求均值。
    

             分区1C1):城市与农田

    人口密度≥1000/km2或农田与建筑占比>50%

    分区2C2):共享景观

    不属于分区1,农田与建筑占比>0.5%或人类干扰指数(Kennedy et al., 2019>0.1

    分区3C3):大面积荒野

    属于中国荒野地图(Cao et al., 2019)划定的面积大于10 km2的荒野斑块,农田与建筑占比≤0.5%,并且人类干扰指数≤0.1


4. 结果与分析

    中国3类分区占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C125.0%C248.1%C326.9%(图1)。C1C3较为明显地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两侧。

     

    图1. 中国3类分区的分布及面积占比  

   压力、状态与响应指标在3类分区中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其中,C1面临的压力最高:包括了中国73.5%的人口,并且人口数在1990~2015年间增长最快;在1993~2015年间,C14.5%的生境退化,而C2C3的自然生境有所恢复;反映生物多样性状态的指标表明C2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最为集中;而C3的保护力度明显高于C1C2。  

5. 讨论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3类分区中,C2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但生物多样性的压力集中分布在C1,保护行动集中分布在C3。为此,建议在中国未来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对策中,有针对性地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C1内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比如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可持续利用,推动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建设绿色城市,打击滥捕滥猎等违法活动等;

 2)增加对C2的保护力度,通过建立新的保护地和其他保护措施(如社区保护等)、建立廊道以加强保护地间的连通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境的破坏等措施,促进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持续推进对C3的永续保护,应严格限制该区域内的人为开发和利用活动,通过建立大型的保护地、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以及其他保护措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永续保护。

    

  

    

联系我们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SDG工作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电话:86-10-82178900  传真:86-10-82178980  邮编:100094

网站:www.sdgs.casearth.cn  发送电子邮件至:casearth@radi.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