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SDG11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中国城市开放公共空间面积比例(2020)

对应目标:11.7 到2030年,向所有人,特别是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普遍提供安全、包容、便利、绿色的公共空间。

 成果亮点
 2018年,中国各省区市城市建成区公共空间面积平均比例为19.50%(不含港澳台),比2015年(17.98%)增加了约1.5个百分点。
城市尺度,近50个城市公共空间面积比例超过20%。胡焕庸线东南侧公共空间规模大于西北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滇中等城市群公共空间规模高于周边城市。
 
1.案例背景

  对城市开放公共空间的监测与评价,有助于推动城市空间转型和品质提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SDG 11.7.1界定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和城市道路,公共绿地与人们宜居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而城市道路面积与城市繁荣程度直接关联。联合国人居署负责其全球评价,《城市扩张地图集》分析了全球选定城市的95 406 km2建成区,发现59%被城市公共空间占据,街道占据近一半。《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9)》指出,截至2018年,共建绿道5.6×104 km,城市人居环境大幅提升。但是该指标尚无全国尺度的监测评价成果。本报告采用UN SDGs的设计方法,开展2018年中国SDG 11.7.1进展评估,并与2015年对比,为中国SDG 11.7.1的监测及落实提供支持。

2.所用数据

  ①2015年SDG 11.7.1评估结果数据(Guo et al., 2019)

  ②2018年中国土地覆盖数据

  ③2018年中国城市导航矢量数据

  ④中国地级城市统计年鉴

3.方法介绍

  从土地覆盖数据提取“城镇用地”亚类构建建成区,从导航矢量提取公共空间数据(公园绿地、广场、道路)。评价过程:①定义Generate Fishnet 函数,利用栅格网格转化法生成全国公里网格;②公园绿地和广场空间数据叠加全国网格,生成其公里网格空间数据;③依据道路建设宽度规范,将高速、省道、县道、乡镇道路和城市其他道路转换为面数据,叠加全国网格生成公里网格道路空间数据;④将道路与公园绿地和广场数据加和后除以建成区面积得到公共空间面积比例;⑤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将结果由公里网格尺度向县、市、省和全国尺度转换。

4.结果与分析

  开展了中国地级城市2018年开放公共空间评价。城市尺度,近50个城市公共空间面积比例超过20%。北京、深圳和厦门的比例最大,超过30%,其中城市道路面积比例超过25%。从空间格局看(图1),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的公共空间面积比例普遍大于西北侧,体现了显著的区域差异。从城市群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滇中等城市群公共空间规模普遍高于周边,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化”特征。

  

  图1. 2018年中国地级城市开放公共空间面积比例

  2018年,各省区市城市建成区开放公共空间面积平均比例为19.50%(不含港澳台),比2015年(17.98%)增加约1.5个百分点。其中,广东和北京比例最高,为28.60%,广西最低,仅为11.16%。2015~2018年,除北京、重庆、四川、福建和湖北外,全国各省区市公共空间面积比例均小幅增加(图2)。城市建成区和以城市广场、公园和道路为主的公共空间面积均有所增加。随城市化进程渐缓,公共空间增幅相对较大,反映出中国在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完善。
  

 

  图2. 中国省级尺度城市开放公共空间面积比例变化
 
  城市公共空间面积比例随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大,超大型城市的公共空间面积比例大于小城市;随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而增大,发达城市公共空间面积比例大于不发达城市。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城镇化率和人口规模是公共空间的重要影响因素。

5.讨论与展望

  依据SDG 11.7界定的城市开放公共空间内涵,采用导航和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价了2015和2018年两期中国城市开放公共空间。案例实现了对中国城市SDG 11.7.1的变化监测,方法简便易行,数据亦不难获取。

      案例方法解决了SDG 11.7.1的核心评价内容,但对不同性别、年龄和残疾人分类的公共空间仍难以评价。且方法对城市建成区的定义及数据精度敏感,采用的基于建设用地的建成区数据存在一定误差,未来需进一步完善。

联系我们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SDG工作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电话:86-10-82178900  传真:86-10-82178980  邮编:100094

网站:www.sdgs.casearth.cn  发送电子邮件至:casearth@radi.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