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SDG11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中国城市细颗粒物(PM2.5)监测与分析(2019)

尺度级别:国家
研究区域:中国
  
  细颗粒物(PM2.5/PM10,大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10μm)已成为中国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已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健康。自2012年起,随着国家环保相关部门重视,地基监测站点逐年增加,但分布不均匀性导致部分地区无有效监测数据,空间连续性存在不足;同时,由于长期缺乏细颗粒监测控制网,历史数据难以获取,阻碍细颗粒物在流行病学和健康效应研究。卫星遥感技术具有时间序列长、空间覆盖广等优势,有效弥补站点观测不足,已被科学家大量用于估算区域PM2.5(PM10)浓度,较好反映细颗粒在空间上的连续变化。
  
对应目标:11.6 到2030年,减少城市的人均负面环境影响,包括特别关注空气质量,以及城市废物管理等
  
  对应指标:11.6.2 城市细颗粒物(例如PM2.5和PM10)年度均值(按人口权重计算)
  
方法
  
  利用卫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估算近地面颗粒物的方法较多,不同方法各有优势,可用于估算历史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公共健康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分析近几年中国地区重点城市PM2.5变化,本研究根据人口权重计算出重点城市建成区2010-2018 年PM2.5年均浓度,计算方法如下(Shaddick et al., 2016):
  Cagg=SUM(Cnat×Pnat)/SUM(Pnat
  Cagg 是区域/全球估计;Cnat是国家估计;Pnat是国家人口。
  
 所用数据
  
  遥感数据及相关产品包括基于MODIS气溶胶产品、MODIS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数据;
  
  监测数据包括:中国环境监测站大气成分;
  
  气象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
  
结果与分析
  
  基于NASA Terra 及Aura卫星MODIS载荷的AOD全球二级产品,估算中国地区2010-2018年各年平均的PM2.5浓度,分布如下图所示。从全国尺度来看,PM2.5的空间分布与人口或工业产业的聚集程度呈明显正相关,高值多集中在中东部城市化与工业化发达的地市或城市群。从时间变化来看,2013年至2018年全国平均的PM2.5含量逐年下降,其中京津冀、成渝、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群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体现了我国近几年来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显著成效。
  
   图1. 2010-2018年中国PM2.5年均分布图
  
 成果要点
 
  提供中国2010-2018年度平均PM2.5数据产品。
  
      从全国尺度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地区,2010-2018年整体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展望
  
  技术创新层面,未来将继续探索深度学习方法,引入更多与相关指标参数为提高估算精度;并探索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机制和源分布,推进大气环境研究。
  
  应用推广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是全球人口高密度地区,大气环境影响着人类健康,是公众首要关心问题。未来通过构建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完善和推动PM2.5、臭氧等公共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进步和落地应用。同时还需要政府、社会等用户力量的引导和支撑。

联系我们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SDG工作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电话:86-10-82178900  传真:86-10-82178980  邮编:100094

网站:www.sdgs.casearth.cn  发送电子邮件至:casearth@radi.ac.cn